李贤(1049—1467),字厡德,明代邓州(今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村)人。他为官34年,历经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帝,曾任明朝天顺年间和成化初年内阁首辅,59岁病逝于任上,卒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李阁老。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一生忠贞清廉,助力两任皇帝实施仁政,为大明中期的稳定和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据史料记载,李贤在忠心为国的同时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站,情系桑梓,关心家乡,在后世留下了千古赞誉。
一、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李贤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事迹很多,仅举三例。
1. 建设李氏祠堂
正统十一年(1446)正月,丁忧在家守母孝的李贤,根据父兄的安排,在长乐林李寨居家正寝之东建成了李氏祠堂,祠共三间五架,中间两阶,内列四龛,以贮四代神主。后于成化二年李贤作有《李氏祠堂记》,追记建祠经过(见顺治《邓州志》《李氏祠堂记》文)。
展开剩余93%2. 监造桥梁
正统十一年,丁忧在家守母孝的李贤受知州寇义盛邀,监造了运粮河上的两座石桥(位于今邓州市湍河办事处姚巷居委会钟营社区,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造福桑梓,遗爱至今。
3. 修建石板路
李贤幼时曾在邻村长乐岭泰山庙读私塾,虽然从李寨的家到学校仅有2里地,但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小时候的李贤曾深受泥泞难行之苦,他很有抱负地说:“等我长大了,一定把它铺成石板路。”李贤为官后,自己出资把这段泥巴路修成了石板路。
据赵文忠等林扒镇小李营村宋家、赵庙的多位老人讲,他们小时候曾见到营西边的路上还有少量残存的石板。
二、心系家乡百姓
李贤虽身在京城,但内心总是牵挂着故乡,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动态,设身处地地为家乡办好事、实事。
1. 免除上交钱粮
景泰四年(1453)七月初九,李贤与礼部尚书胡濙等人联名上奏河南南阳天旱与河决税粮等纳欠事,依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钦奉诏例,将钱粮未完等项全部免除。李贤等人的上奏,纾解了南阳灾荒年景下的民困。
2. 安置流民
成化二年(1466)正月初四,李贤等上奏抚谕荆襄(邓州)流民,建言朝廷:荆襄地区虽已遣将前往征讨,但其间山林深阻,流民积聚众多,起事者闻大军南下,必邀劫流民为其同党,其流民亦恐官军一并剿戮。因此其势必越来越大,也越难于扑灭。宜降圣旨榜文,开谕流民,各安其业,有能擒斩起事首领者,比官军加倍升赏。宪宗皇帝以为其言有理,遂诏谕兵部尚书王复按其言行事,开设湖广郧阳府,在该地置湖广行都司和卫所,专门抚谕荆襄流民。
成化二年四月十七日,宪宗接到王永和白圭的捷报“元恶既擒,余孽殆尽,境内宁谧,黎庶乐生”。
3. 上奏停造父亲坟墓
李贤父亲李升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先后五受诰命,四次进京谢恩。明朝开国一百年来,大臣之父,累受荣封者,只有李升一人。
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二十二日,李升以疾在家终于正寝,享年87岁。皇帝闻讯为之惊悼,派遣大臣慰问李贤,赙以白金、彩币、宝钞、粲米诸物甚厚,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事。
成化二年三月十三日,李贤以朝廷遣官营其故父葬事上奏说,原籍(邓州)旱涝相仍,恐营造坟墓对当地劳民伤财,乞暂停止。皇上不允,命所司营之(《明宪宗实录》卷27)。对此,程敏政《篁墩文集》卷40《李贤行状》记载,“公闻故乡岁侵(荒年),加以师旅(平定流民匪患),请止官营葬。(皇帝)不从。”
三、为家乡推荐贤良官员
1. 举荐朱贞任邓州知州
天顺六年(1462),李贤举荐朱贞到邓州任知州。
倪岳《故朝列大夫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致仕朱公墓志铭》:“朱贞,字惟正。天顺丁丑登进士高第,擢(zhuó,提拔之意)河南彰德府磁州知州。时朝廷遣中官取异鱼,磁地所产不多,民苦逼迫,守以下将引避。公不可曰:‘朝廷设官以为民也’,乃秉诚祷于河,异鱼涌至。且委曲调护,民免于扰。内阁南阳李公,邓州人。闻公政绩,遂荐为邓州知州,天顺壬午岁(六年)也。”
顺治《邓州志》卷五《秩官》记载:“朱贞,上元(今南京)进士,成化二年任邓州知州,仕至参议。”《明宪宗实录》卷之86载:“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初三),升河南邓州知州朱贞为南京刑部云南司郎中。”
2.举荐段坚为莱州、南阳知府
成化二年八月前后,李贤举荐未曾见过面的福山县令段坚为莱州知府。段坚破格提升为莱州知府,仅仅一年,其教化大行。因守父母丧而离职,守丧期满,于成化八年(1472)李贤又建议改任段坚为南阳知府。他在南阳召集州县学官,向他们讲述古人为学之道,让他们转相劝勉。创立“志学书院”,聚集优秀之士,讲解《五经》要义,及宋儒周敦颐、程颢等人的遗书。建节义祠,祭祀古今烈女。经过教化,该府诉讼渐少,赋役均平,数年全府大治。他称病辞官而去,士民哭泣,一直送至境外。闻知他病逝,为他立祠,春秋祭祀。
李贤为家乡选贤能官员,促进了南阳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实属英明之举。
四、编纂《大明一统志》宣传家乡
李贤任总裁官的《大明一统志》历经四年,于天顺五年(1461)四月编成,李贤作《进一统志表》。《大明一统志》,
共90卷,参考《寰宇通志》,以两京、十三布政司分区,下辖府州县,再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及人物、古迹等目。最后附有外夷各国和地区的地理沿革等。此志保留了大量明代资料,为历代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至今仍为学者所重。
天顺五年五月初二日,皇帝以《大明一统志》编成,赐总裁纂修等官,学士李贤等“钞锭有差”。
在《大明一统志》中,李贤利用熟悉南阳邓州情况的有利条件,将南阳及邓州(含当时邓州所属新野、内乡、淅川3县)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及人物、古迹等都载入史册,为南阳和邓州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五、勉励家乡官员为民造福
1. 为南阳府推官杨玉华赠序
正统三年(1438),比李贤大13岁的堂兄、秀才李孟芳由州府推荐为贡生,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等选拔贡生的途径(到了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李孟芳进京读书给李贤带来了久违的家乡亲情与信息,也带来了故里乡贤请他为南阳府推官杨玉华写赠序的书信。李贤详细地听了堂兄对家乡和杨推官的介绍,认真地阅读了众乡贤的书信,遥思故乡——“中州大郡也”“山川明秀、土地膏腴,人生其间者,有东汉风,士尚节义,民务农业,其为论也简,其为俗也淳”。多么希望家乡人们能遇上好的官吏——“守兹土者往往驰名,互有不尚刑而薄鞭示辱者,斯因德化之所至,仰以民生易忧也。”更仰杨推官为人为官清正廉洁,于夜深人静之时,挥笔写下《送南阳杨推官序》,寄托了自己对家乡官吏的厚望。
在《送南阳杨推官序》中,李贤认为地方官员治理时应注意推行宽松的德政,同时备以刑治,切不可舍本逐末笃于刑罚:“诚以一郡之大,有政焉,有刑焉。政以为治,刑以辅治,治之不专则刑罔而政弛,是故以守出治,同以佐之,通以赞之,而刑则付之于推焉。然委政何备而待刑何啬,于以见人君之治天下也惟尚德政,民有不一然后刑焉,故曰刑者辅治之具也。《书》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若夫专务黩刑以为治,无乃昧于本末轻重之义乎?”南阳推官杨玉华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治理南阳,因而“三载之间大畏民志,而庭闲若无事者,自以考绩书最而还”。李贤对其大加赞赏,并且说我以后还要大书特书,让人们都向他学习。
2. 为邓州知州杨仪作序
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杨仪知邓州。杨仪是衡州府衡山县人。杨仪被任命为邓州知州将赴任时,李贤还为他写过临别赠言,以圣人之道勉励杨仪富邓州之民,兴邓州之学,作《送杨公仪知邓州序》。
在《送杨公仪知邓州序》中,李贤说地方官员的职责在于富民教民,并告知具体方法:“莅政之初必谨察之,某事也有以害吾民,民之穷也由此而致,吾除之。某事也有以利吾民,民之富也由此而得,吾兴之。又谨察之,某事有以薄民俗,吾禁之不使复行也;某事可以厚民风,吾劝之不使或坠也。害除利兴,民生遂矣,富斯得焉;薄去厚存,民心善矣,教斯行焉。此富之教之道”。以此勉励杨公仪在邓州有所作为。
丁忧在家的李贤在与知州杨仪互相拜访时,十分关心家乡吏治、民情与教育,当面以圣人之道勉励杨仪做有为之官。
3. 为内乡县知县郑时增文
成化二年四月十一日,山西道监察御史郑时,李贤推荐为河南南阳府内乡县知县(当时内乡归邓州管辖)。李贤作《赠御史郑宗良出宰内乡》相送,出任内乡知县的郑宗良也未辜负李贤的厚望,勤于民事,拓城郭、兴水利、起教化,政治聿新,吏民畏怀。后擢福建延平知府,历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祀名宦。
4. 为邓州州学训导柴惟一送序
正统七年(1442)春天,朝廷任柴惟一为邓州州学训导。
明洪武二年(1369),在建立太学之后,即诏州县皆立学。府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李贤与同乡宦友闻讯,思及在邓州学读书的岁月,想念花洲书院的恩师、良友,美好回忆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无不触发李贤无限思恋之情,遂相约为柴惟一饯行。
众人相聚,推柴惟一上首落座,叙说邓州民俗风情,详述先贤范仲淹知邓兴学、巨笔撰就《岳阳楼记》千秋美文,互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激励。言之深处,酒之酣时,众乡党共推李贤为柴君赠序,李贤兴致正高,略作谦让,遂展纸挥毫,一挥而就,撰成《送邓州学训导柴君序》。对柴惟一的学识人品大为赞赏,表达了对柴惟一到邓后振奋故乡文风的厚望。
李贤还为夏千户、进士翰林王谊、邓州知州崔富等邓州官员赋诗、赠文。
他向所交往的与家乡有关的官员传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是满满的正能量。
六、撰文赋诗歌颂家乡
李贤著述颇丰,涉及家乡的也不少,内中包含着他对家乡的深情。本文仅举数例说明。
1. 《吾乡说》
李贤曾写过《吾乡说》,记述了“地广土肥”的家乡,“民亦竭力其中”,却轻信放贷者的过程和结果,揭示了乡民“无千石之富”的原因。原来是淳朴少虑的乡人受西江来的“贾人”欺骗,为求便利而遭受息钱盘剥,“终岁勤动,其所获者尽为贾人所有”,期望乡人觉悟,禁绝其弊,走上富足之路。字里行间充满对放贷贾人的憎恶和对乡人的深情。
2. 《心源亭记》
景泰四年,邓州知州崔富请为位于州学的心源亭作记,李贤作《心源亭记》(李贤《古穰集》卷4)。
《大明一统志》卷30:“心源亭在邓州学内明伦堂前,以覆井泉,景泰四年建。”原邓州儒学明伦堂前有一井,明景泰年间,知州崔富于井上建亭,取名“心源”。郡人、内阁首辅李贤作《心源亭记》的中心意思是说:水本来是清的,搅动得多了就会浑浊;人心本来是明亮的,但被私欲蒙蔽就会变得不理智。因而他希望学子们心静若水,不要受外界的干扰,好好学习,将来定有所成。并鼓励在这里学习的人们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此亭久废,2014年在花洲书院六艺轩东北角重建心源亭。面阔3间,歇山挑檐,八柱砖木结构。面西廊檐下悬黄庭坚书“心源亭”匾额,廊柱抱柱联由中国书协会员陈洪普书写:“问学无他,静心而已;立身有术,明德致焉。”
3. 《明武德将军孔侯墓志铭》
李贤作《武德将军乌撒卫正千户孔侯墓碣铭》。孔侯,即明初重建邓州城的孔显。孔显死后葬于州城西边湍河北岸,其家人也在邓州落户。孔显的次孙孔文是李贤的姐夫。李贤对孔显非常了解,又是亲戚,所以写了这篇长达935字的墓志铭,详细叙述了孔显一生的事迹,尤其是对重建邓州事述之甚详。此文和邓州进士王谊写的《创修邓州内城记》,为今人了解元末明初邓州城的废兴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4. 《重修福胜寺碑记》
此文记述了福胜寺在明永乐、宣德、正统三朝的修复情况。
正统年间,完成了全部的建设工程和室内布置,使福胜寺成为诸刹之冠,主事人走书京师,请李贤写下了这篇文章。
此文写好后,被刻石立于福胜寺内,一直保存到民国年间。《重修邓县志》录入此文时在文前加了按,介绍了福胜寺的规模、冯玉祥的部队拆毁寺庙的情况和此碑的发现经过。按语说:“县城西南隅紫金山下,有宋建福胜寺一,前后左右共有房三十余间。年久叠损,荏莆满地。民初,冯军驻邓,以兴学校用,所有房廊悉拆除。遗有明碑倾地。今偶读其文,为明郡人赐进士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谥文达李公原德所撰,文平意雅,询真学问也,谨志如后。”可惜现在这通碑已找不到了。
5. 《赠宣德乙卯进士翰林王谊归里》
根据诗题可知,王谊是明代邓州人,宣宗朱瞻基宣德乙卯年(即宣德十年,1435年)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李贤于宣德癸丑年(即宣德八年,1433年)考中进士。王谊中进士时,李贤已在朝为官。当王谊告老回乡时,李贤写下了这首诗为他送行。原诗内容为:
与君联里又同州,君弃尘氛不可留。
白发盈簪头上雪,黄花垂径雨中秋。
地幽总似陶公趣,衣敝还同季子流。
归见相知如有问,为报云树思悠悠。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和你是村连村的邓州老乡,你不愿做官谁也不能勉强。因为如今满头青丝已成白发,就像秋天的菊花在雨中开放。你回到咱清幽的家乡雅同陶潜,不过你这样衣衫太旧大概就像苏秦不得第时回家一样。你回去后如果有朋友问我,就说我也时常在思念家乡。
6. 《穰侯冢》
这是李贤凭吊故里名胜穰侯冢的一首感怀之作。穰侯魏冉,秦昭王的舅父,曾佐立昭王,一生五任秦相,在位长达25年,使秦国逐渐强大,统一海内。公元前291年,昭王封其为穰侯,穰县(今邓州)为魏冉封邑。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他的功劳“天下诸侯西向朝秦,穰侯之功为大”。魏冉去世后葬山东定陶,邓州城东门外也有魏冉墓,传为衣冠冢,仍为一方名胜。作为邓州人,李贤对此墓很是关心;作为阁老重臣,他对前代名相似乎有更多的理解与怀念。因此,回邓后,专门置备祭品前往祭拜。可是,当他看到魏冉墓荒凉的景象时,不免发出深深地感慨:
秦相当年擅宠光,空余孤冢傍金汤。
秋风兔穴通黄壤,落日乌栖满白杨。
石马有声寒雨急,丰碑无字绿苔荒。
可怜富贵今如此,莫讶雍琴感慨长。
这首诗的大意是:秦丞相魏冉当年是多么风光,现在只留下孤坟陪伴城墙。秋风中野兔在坟上做窝,夕阳下乌鸦落满白杨。冷雨敲击着墓前的石马哗哗作响,布满青苔的巨碑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可叹一代名相到今天也是这样,就不要感叹雍门子周鼓琴说连横让孟尝君悲眼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贤祭拜魏冉墓时,此地虽然荒凉,但毕竟还有石马、石碑和白杨树。五百多年后的今天,除一抔黄土被改作小小的花坛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7. 《黄氏母子贤孝传》
天顺七年(1463)十二月十一,皇帝旌表黄文。黄文,直隶任丘县人。甫四岁,父以商出。四十四年不知所止。黄文长大后成为县学生。知父居邓州,哀号至邓州。迎父回与母完聚。俱旌表其门,曰:孝行。李贤为其作《黄氏母子贤孝传》(李贤《古穰集》卷19)。
8. 《追思先母》
李贤生母姓叶,正统十年(1445)七月二十三日去世,年六十五。李贤求吏部尚书王直为其母撰写《安人叶氏墓志铭》,并回家守孝,赋诗怀念母亲。
慈母殷勤岁月多,一门百口赖调和。
堂前香暖双姑馔,灯下声寒五夜梭。
福禄方期延寿考,桑田忽讶变沧波。
徒将富贵成哀感,罔极深恩可奈何。
诗人先以平淡自然的语气描述了母亲生前的情景:一、二句总叙母亲辛勤劳作,操持全家百余口的生活。二、四句选取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一日三餐为两位婆母准备可口的饭菜,寒夜灯下穿梭织布。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贤惠孝顺勤劳善良慈母形象。五、六句说自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却不料母亲过早地谢世。结尾一联陡转为今日身居高位却趋养无门的无奈,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怀念之情。不过,可以让李贤欣慰的是,成化元年(1465)宪宗诰赠叶氏为一品夫人,称赞她抚养李贤就像范纯仁的母亲(即范仲淹的夫人李氏)哺育范纯仁一样。这在封建时代,可算是最高的奖赏了。
李贤还为天资淳笃,乐善好施的邓州人丁广作《丁三老传》,为福胜寺高僧作《送福胜寺僧秀峰》,为勤奋修行的乡人作《送练士者回邓州》等诗文。
李贤的青年时期,经科举考中河南省第一名,为南阳争了光,为家乡学子树立了榜样。他的诗文博大温宏,质朴娴雅,很像他的为人。他一生只活了59岁,在朝为官达34年,且有10年为内阁首辅,其治国思想和选拔的人才一直影响到宪宗、孝宗两朝。是明代著名的贤相,也是我们邓州人引以为荣的历史伟人。可惜他的长眠之地现在竟无一抔黄土,不能不令前往凭吊者扼腕。
愿我们李贤家乡的每一个人,都能常记李贤为国为民的忠心与功绩,常怀跟李贤一样的对家乡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
张宗成,男,河南省特级教师,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终身客座研究员。河南省教育专家。中国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会理事,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邓州市李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多年来,深入研究邓姓文化和范仲淹、姚雪垠、李贤等根亲文化和名人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出版有《作文新视角》《研究真好》《李阁老的故事》等多部著作。
邓习学,邓州市李贤文化研究会专家。
文中插图:
水墨写意画【李贤】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站,由邓州书画家李蔚创作并配文。
发布于:河南省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